作為書中所講既第三代(1966-1975年間), 講句真心話, 除咗細細本好快讀完, 肥龍睇完呢本《四代香港人》都覺得幾無奈同沉重.
書入面講咗好多有關四代香港人既價值觀同相互既影響, 投射及關連. 而好自然咁, 肥龍對第三代既描寫最為留意及有感覺. 特別係書中講到第三代之所以平庸, 就正正係人數上缺乏第一代(1946前或戰前)既量及力度上缺乏第二代(1946-1965年間)既勁. 咁, 睇到呢度就真係絕對不是味道. 心諗, 唔通真係所講咁差?
但當認真去諗究竟第三代如何可以突破平庸, 搵出出頭既方法, 又或者諗會喺邊一方面發展並成為其後既核心價值時, 一時間, 又確實諗唔出一啲實在既價值出黎喎.
不過如果再去諗, 肥龍就會覺得第三代比較明顯既就係適應能力及可塑性. 因為喺第三代既成長過程裡, 制度無時無刻喺度改變, 而且, 由取消中三淘汰試, 到A-Level至AS-Level, 由兩間大學(港大, 中大)到六間大學, 由英國管治到特區管治等, 好有愈來愈普及既情況, 精英呢個名詞已經開始慢慢淡化, 甚至消失. 喺呢啲轉變中, 有大有小, 有得益中亦又有照單全收. 結果, 當時好多決定, 除咗本身能力同環境之外, 亦要顧及呢啲轉變. 例如當年肥龍就係為咗趕及97年畢業早啲出黎搵工(當時97問題唔明朗), 結果放棄修讀碩士課程. 又或者因為肥龍係考最後一年A-Level關係, 咁最好就唔好repeat, 否則要面對新既syllabus. 到後來, 又因為有六間大學關係, 供應激增下, 大學生已經唔代表咩野. 咁如果本身適應能力唔夠強時, 自然比較吃虧. 相反, 所謂適應能力亦慢慢因此而培養出來.
咁又咁講, 精英唔精英其實對肥龍無咩影響, 更唔覺重要. 況且日子都係會咁過, 都係要靠自己努力同機遇先可以站得住腳. 不過又唔好講咩一蟹不如一蟹呢類說話, 試問, (主觀情況下)有邊個老鬼唔係咁講呢. 而且呢種講法, 肥龍覺得往往只係用自身標準去衡量其他人, 有無建設性, 不問可知.
另外喺硬件上, 除咗工作上所需要既技能同經驗, 第三代人面對科技既轉變(internet, 流動電話, email), 更上工作模式變化, 要將各方面融合, 可謂第三代人既共同話題.
如果第二代講成善於競爭, 善於制定制度既一代時, 咁第三代呢, 就應該會係善於鑽營制度既一群. 所以喺肥龍呢一代人中, 唔難發現身邊有唔少【飛黃騰達】, 【雍正皇朝】等節目既擁戴者. 而其中, 呢班人又特別對內裡既權術戰術鍾愛. 有人會諗, 第三代如果想得到第一/二代既青睞, 有時就要將自己從能力上至本能上塑造成合適形象, 再與其他人去競爭, 去生活. 而從觀察所得,第二代人中唔少有唔錯既執行力. 由於年齡及在職時間關係, 第二代人已開始負責擔當中層或領導既崗位, 而執行力往往就會係工作能力既分水嶺.
講到好似好負面. 不過, 肥龍覺得第三代絕非委屈求全, 不擇手段既一群. 而且可能因為生活既轉變, 工作上缺乏安全感, 第三代更懂得表達自己感受, 爭取自己想到既事物與生活模式, 亦愈來愈感性. 第三代人亦非常關注社會及責任, 更會身體力行. 因為第三代人(包括肥龍)相信, 不平則鳴, 有話要說既道理.
只係環境而言, 搵食愈來愈艱難.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